近年来,国产半导体产业在国外技术封锁加剧的背景下,发展异常艰难。这也加剧了国内半导体产业,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决心。“技术攻坚”不仅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基石,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突破桎梏的关键路径。
而中为半导体的崛起也验证了,在政策支持、资本投入与技术创新的多重驱动下,实现从 “追赶者” 到 “破局者” 的角色转变,逐步改写国际半导体产业格局。
此次中微半导体的注册资本从 10 亿增至 40 亿,资本实力大幅增强。投向包括电子束检测设备、原子层沉积(ALD)等关键领域。其中,电子束检测设备是芯片制造和先进封装的核心环节,中微通过控股子公司超微半导体引入战略投资者 BEAMVISION(韩国电子束检测技术企业),试图通过技术协同突破这一壁垒。
此外,ALD 设备已进入量产验证阶段,LPCVD 薄膜设备累计出货量突破 150 台,2024 年获得 4.76 亿元批量订单,显示出在薄膜沉积领域的技术突破。此次增资也标志着,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从 “单一设备突破” 向 “平台型技术生态” 转型。
中国半导体产业规模持续增长,2024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突破 1.3 万亿元,同比增长超 10%。国内晶圆厂积极扩产,华虹集团、长鑫存储等企业加大投资,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,国产半导体在国际市场份额占比不断提升。
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,国产芯片在消费电子、工业控制等市场的渗透率显著提高;在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方面,国产刻蚀设备在国内市场份额超过 50%,国产电子特气、掩模版等材料的市场占有率也逐步提升,有效保障了国内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。
尽管国产半导体取得显著成就,但仍面临诸多挑战。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,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;在光刻机、高端光刻胶等关键设备和材料方面,技术瓶颈尚未完全突破;同时,国际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技术封锁和供应链风险,也给产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。
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半导体产业发展,如 “十四五” 规划将半导体列为重要发展领域,各地政府也纷纷推出专项扶持政策,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。另一方面,加强企业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,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。与此同时,部分高校、科研所也为关键技术的研发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,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。
清华大学与华卓精科合作研发的光刻机双工件台系统,实现 ±2 纳米定位精度,打破 ASML 技术垄断;中科院微电子所与中芯国际联合攻关 14nm FinFET 工艺,使国产芯片良品率从初期 60% 提升至 95%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通过产业联盟快速转化,如集成电路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累计推动 200 余项专利产业化。
这些成果印证了,校企研联合创新的手段是可行的,且正成为推动国产半导体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。形成了 “基础研究 — 技术开发 — 产业应用” 的全链条创新生态。
【结语】中国作为国际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,智能手机、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,对芯片的需求持续增长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生态的完善,国产半导体有望在国际市场占据更重要的地位,实现从 “跟跑” 到 “并跑”“领跑” 的跨越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